怎么准备ap考试?这些指导建议请收好

考试技巧       时间:2021-01-16 16:37      

 

  近几年,越来越多申请美国本科留学的同学们都选择参加AP考试来帮助自己提升申请的竞争力。不过作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考试,AP考试的难度是不容忽视的。那么我们该怎么准备ap考试考试呢?如何更高效的实现成绩的提升?下面A加未来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些AP考试备考的建议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 

OIP (13).jpg

 

  AP考试的特点是什么?

 

  首先,我们要知道,AP考试不同的科目算分的标准(curve)是不同的。虽然一张考卷的满分也许是100分、120分,但往往只需要你得到总分的70-80%甚至是60%就可以得5分。

 

  这些信息在AP考试的官网上都有说明,例如AP微积分BC的考试只要答对60%-70%的题目就可以得到5分。所以,备考开始之前要好好了解每个科目的要求,再根据自己对这门科目的擅长程度来分配时间,是十分重要的。

 

  注意,我们是在讨论“考试的策略”,而不是“学习的策略”;学习的时候当然要不放过每个死角,而在短期内提升成绩就不一样了。

 

  第二,AP每个科目之间的内容差异非常大。

 

  粗略地分一下,按文科、理科来归类,理科——例如微积分、物理,往往对于中国同学来说比较简单,而生物、化学一类因为类似“理科中的文科”,要记忆的英语名词比较多,相应也会更具有挑战性;文科里则以人文类(例如英语语言和写作、英语文学、艺术史)、历史类(如美国历史、世界历史、欧洲历史)最为繁杂,而社会科学类如微观经济、宏观经济、心理学则难度要小一些。

 

  我的建议是,如果是准备文学历史类或者是生化类的AP考试,除非你非常擅长,一定要尽早开始,前期把大块的时间留给这些科目。而如微积分、物理、心理学等科目,可以在后期发力。

 

  还有一个小提示:对于中国同学来说,有两门AP考试——英语语言和写作(English Language and Composition)和英语文学(Literature)——是公认比较难且考验语言功底的,或者说不似历史类的科目一般,容易在短期内提升。所以,如果你在考虑考这两门AP,而且又“不拿5分不回头”,那么一定要对自己的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估。

 

  备考期间用什么学习材料?

 

  对于内容没有那么多的科目,经典而短小的“考试手册”,如专为AP备考设计的巴朗、普林斯顿、开普兰,尽量选取1-2本,完完整整地过一遍,做到常考的知识点烂熟于心,并能够较好地完成书后的练习题。

 

  对于内容较多的科目,最好辅助材料包括:刚才提到的“考试手册”类1-2本,一本美国高中的常用教科书,外加复习卡片一套(flashcards)。

 

  前期准备时,可以把教科书和考试手册交替着看。因为教科书一般都是厚厚的大部头,里面包含的内容虽然全面,但是有很多非AP考点,因此它的主要用途是帮助大家保持对这个科目的“感觉”。尤其是很多历史类课本内容非常有趣,还是很适合准备考试期间当做休息读一读的。

 

  而“考试手册”里的内容一定要熟读,有些重要考点,比如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生物里面一些比较复杂的反应、作用,可以尽量回归到课本里,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——因为它们很有可能成为简答题的考点,所以要保证自己对这些点烂熟于心。

 

  还是用历史举例,比如书里写到一个重要条约的签订:你不仅需要记住有关这个条约的历史事实,还需要知道它的起因和影响;也需要将其与类似的历史事件相对比,能够分析它与其他事件的相似与不同。

 

  简单来说,备考期间,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纵向学习——即把所有内容完整地“过”一遍;也要对重要考点进行横向学习——即所谓“融会贯通”,找出重要考点之间的联系。

 

  实用备考工具——复习卡片

 

  刚才还提到了准备一套复习卡片(flashcards,一般网上就可以买到,也可以下载复习资料后自己做一份),因为这实在是非常实用的备考工具。AP考试,无论是什么科目,都非常注重你对事实性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。所以,用复习卡片在碎片时间——如通勤时——进行碎片化复习,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。

 

  现在网上AP复习资料很多,网站例如Quizlet都可以找到相应的flashcards。此外,如果在备考期间出现了不太理解的地方,可以在一些网站——如Youtube、Khan Academy——上找到很多不错的AP讲解视频,还有一些不错的讲座系列。

 

  说了这么多,可能有些同学要问:考这么多AP的意义在哪里呢,难道只是为了申请大学、换学分吗?

 

  这两点当然很重要,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,通过备考、学习多门AP,可以很好地锻炼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安排时间、统筹规划的能力。同时,考试确实也是一个很好的、促进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激励方式。

 

  既然我们还年轻,还有敏捷的头脑,为什么不多学点东西呢?如果你认认真真地准备了2个月,那么相信在考试结束后,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远比那几个4分、5分多得多。

 

 

 喜欢 [0]